音乐学院罗立章院长应邀担任国家艺术基金“巴蜀地区民族声乐艺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授课专家

发布者:郑凤琼发布时间:2025-07-20浏览次数:10

2025年7月15日,应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巴蜀地区民族声乐艺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组邀请,我校音乐学院院长罗立章副教授应邀担任项目组授课专家。据悉,本项目的授课专家由马知遥,李倍雷,董华,石倚洁,龚爽等国内知名学者及专家组成,学员来自全国各地艺术院校和专业院团。

在授课前,项目发起人邓思杭副教授对罗立章院长的到来表示热切欢迎。邓思杭副教授表示,罗立章院长作为本次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的重要授课专家,对盐场号子等巴蜀地区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拥有着多年的研究、传承、创编、表演和教学,相信每位学员都能从本次课程中得到巴蜀地区民族声乐的启发

罗立章院长在讲座中以“巴蜀特色声乐—盐场号子”为源,深入剖析盐业历史与音乐文化的共生关系,系统阐释了自贡盐场号子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分析了盐场号子濒临消亡的深层次原因和目前面临的传承畛域,让学员认识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紧迫性。从音乐特征分析的角度,给大家展示、分析了辊工号子《嗨呀咗来》、五金扛运号子《抛呀抛起闪》等片段,并且从不同视角展示出不同工种号子的节律差异,让所有学员都深切感受到了盐场号子的文化形貌与艺术特征。课堂上,还带领学员们合作表演,以“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极大调动了学员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将“非遗”的活态传承真切地融入课堂中。

课后,罗立章院长与学员们展开了深入交流。学员们对本次授课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围绕盐场号子的保护路径展开热议。同时这次授课让所有学员也感受到“非遗”的文化生命力与传承的紧迫性,不仅进一步拓宽了学员们巴蜀民族声乐艺术评论的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共同守护区域文化根脉的责任感。

通过本次授课,罗立章院长将他与团队多年的“非遗”成果带到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之中,让来自全国多地的优秀学员充分感受到巴蜀民族声乐的独特文化内涵,这不仅是对传统“非遗”的普及推广与跨场域传播,同时提高了我校音乐学科在业界的广泛影响力,也真正展现了我校深度探赜、广纳新知、谆谆不倦的精神风貌。


【撰稿:宋馨甜  审稿:罗立章】